• 我校参加哈尔滨“8·25”火灾社工志愿服务受到赞誉

    我校参加哈尔滨“8·25”火灾社工志愿服务受到赞誉   本报社(通讯员 陈竞飞 记者 王振喜)近日,我校收到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学会代表黑龙江省民政厅、黑龙江省社工高校联盟发来的感谢信,对我校在“8.25”太阳岛温泉酒店火灾发生后,快速反应为遇难者家属提供专业社工服务表示感谢。对此,学校党委书记孙明学做出批示:   “人文学院做的好,服务社会应成为每一位东油人的自觉”。   据悉,哈尔滨“8·25”火灾发生后,8月26日,人文科学学院在请示学校领导获得批准后,在第一时间派出由张文喜、东波、陈竞飞、赵康康、白亚楠5名师生组成的“8.25”东北石油大学社工志愿服务团队,奔赴灾后救助第一线。   自8月26日至8月31日,东北石油大学团队承担了本次志愿服务中最为艰难的两个小组的介入服务,参与从遇难家属抵哈到离哈返回的全过程工作,历经陪伴家属前往灾后封锁区,认领遇难者遗体、遗物,陪伴处理丧葬事宜等事务。在日均超过22小时的高强度服务中,多次经历遇难者家属因悲伤过度及诉求沟通冲突引发的激烈身心波动与危机,运用专业方法有效疏导、安抚和稳定了遇难者家属的情绪,避免了负面社会影响的发生。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多种突发情况,通过分析预判提出预警,配合当地政府部门预先部署,大幅减少了家属灾后压力反应的发生率,缩短了灾后反应的持续时间。   专业、真诚的服务,赢得了遇难者家属对东北石油大学社工志愿服务团队的理解信任,也赢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理解支持,志愿服务临近结束时,他们都来到东北石油大学社工志愿服务团队驻地,对我校教师专业的服务表达真挚谢意。此次社工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检验了我校社工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也扩大了学校对外积极影响力。

  • 我校举办2018年宿舍文化节启动仪式

    我校举办2018年宿舍文化节启动仪式   本报社(通讯员 耿洁 学生记者 戚开元)10月17日,由学生工作部、团委、后勤管理处联合举办的2018年宿舍文化节启动仪式在第一教学楼H座111室成功举办。校党委副书记张斌、副校长于长青参加了启动仪式。学生工作部部长历玉英、校团委副书记苍留松、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李奇石,校团委副书记施洋、王姗姗以及各二级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宿舍管理干部和管理员以及校院两级学生会干部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启动仪式由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曲倩劼主持。   苍留松和李奇石分别从举办宿舍文化节的目的意义、开展特色活动和宿舍卫生的相关要求等方面作了讲解。   历玉英对本次宿舍文化节的活动内容和具体的工作方案进行了部署,本届宿舍文化节以“和谐、文明、卫生、健康”为主题,设计策划了六大板块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提升学生宿舍这个教育阵地,培养学生思想上进、团结向上、拼搏进取,追求科学、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   启动仪式上辅导员代表赫广田作了发言。他介绍了一段时间以来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生行为养成和宿舍文化建设上的举措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本次宿舍文化节期间将要开展的工作。   校学生会纪检部学生代表米胜作了发言。他表示,学校开展的宿舍文化节活动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学生要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作为学生干部要积极配合老师组织好宿舍文化节的各项活动。   据了解,此次宿舍文化节是学校充分利用宿舍这个教育阵地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宿舍文化节让整洁的宿舍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东油宿舍文化的标配,成为学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场,让健康温暖的宿舍文化成为正能量的发源地和同学们的避风港。

  • 生命大救助 师爱暖心灵——国际教育学院全体留管干部救治留学生马拉纪实

    生命大救助 师爱暖心灵——国际教育学院全体留管干部救治留学生马拉纪实   本报讯(通讯员 段迪 记者 任艳秋 王振喜)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们远离父母来到异国他乡,在这里,我们就是他们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当他们走进东北石油大学的校园,这些留学生已经和我们是一家人了!一句“老师好”,让东油的老师们感到了身上的责任和担当。如果你问,什么是师德师风,我请你听听这段故事。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们在学生性命攸关的时刻,用实际行动挽救生命,人间大爱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我们之间静静流淌。   2018年9月10日,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段迪正在为来自中石油非洲乍得项目的10名留学生上汉语课。这批来自非洲的学生们非常懂礼貌,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他们听课认真,和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这群孩子中,一名叫马拉的学生,他言语含糊,跟不上汉语老师的课程节奏,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在老师的询问下,马拉表示他自己身体不舒服,感冒发烧想要请假。任课老师知道后,赶快让马拉回去休息。   马拉的这次感冒并不简单本来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发热,回去休息一下吃点感冒药就好了,但却不曾想马拉还是高烧不止。他的情况很快被来和留学生交流的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孙莹厚老师发现了。凭借多年的工作敏感性,孙莹厚立即联系了留学生管理科刘俏老师让她及时带学生就医,并要时刻关注马拉的病情。刘俏老师第一时间带马拉去了校医院,可是治疗并不见好转。9月12日,经学院领导讨论汇报学校后,马拉转入大庆市人民医院。期间,马拉的病情不断反复,时好时坏,国际教育学院全体师生的心也跟着悬到了胸口上。   经初步确诊怀疑马拉的病症是马来热9月13日,经大庆人民医院初步确诊怀疑马拉的病症是马来热,也就是疟疾。我们都知道疟疾是经蚊子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如果救治不及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马拉的救治刻不容缓。由于不具备救治能力,人民医院要求转院,我校第一时间联系了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第二医院(传染病医院)和大庆市疾控中心,但大庆当地医院均没有这方面的救治经验,最重要的是没有对症治疗的药物。国际教育学院又联系了哈尔滨甚至沈阳等相关传染病医院,也没有得到对症的治疗药物和方案。   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由于留学生马拉是非洲乍得国家与中国石油共同选派储备的石油类人才,中石油和乍得方对此事十分重视。负责留学生管理的老师杜琳琳和张傲从得知马拉生病开始,时刻关注他的病情变化,一直与中国石油乍得项目组保持联络,一步步描述医院救治情况以及学生现状。学校领导在了解这些情况后,要求“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由于病情一直得不到缓解,9月13日,孙莹厚书记和田晓宇院长,反复商议解决办法,既要保证安全维稳,又要尽全力救治留学生马拉。他们不断与学校有关部门、中石油乍得项目组、保险公司进行多方联系,以保证最佳的解决方案,一直忙到凌晨一点。   热心的石油员工深夜送来救命稻草在马拉治疗期间,国际教育学院全院师生都非常关注马拉的病情,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救治马拉,并给马拉垫付了不少的治疗费用。大家还积极联系大庆油田海外运营公司,找到了对症的相关药物。一位刚从非洲回国的石油员工,在得知马拉的病情后,深夜开车送来了一盒青蒿素。那一刻,这盒药就是一棵救命稻草,危难时刻,大家不问姓名、不问出处、不计个人得失,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救治一位素未谋面的国际友人!然而,老师们很快又一次陷入迷茫。因为此时马拉的病情已经不是一盒口服药就能救治的了。   在多方努力下联系到北京地坛医院9月14日,在中石油乍得项目组的帮助下,学院联系到了国内最专业的传染病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得到这个好消息大家雀跃不已,因为这里有能救治马拉的专业救护团队及药物。同时,在中石油、保险公司和大庆市第二医院的通力协作下,北京方面的救援团队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已经安排妥当。当晚19:20,由孙莹厚书记带队,田晓宇院长开车护送,李宏伟和段迪老师陪同马拉赶往北京。一切都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可是离开大庆的时候,大家才想起来生病的田晓宇院长一天都没有吃饭,也没有去医院打针。   绿色救援通道开启带来生的希望到达北京以后,北京泛爱国际紧急救援团队推着担架接走了马拉,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帮我们沟通协调办好了入院手续。医生看过近期病例后,立即打开了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马拉安排了床位。由于马拉母语是法语,所以全靠翻译软件实现和医护人员的沟通。在沟通中,马拉突然全身有些抽动,孩子自己说“饿,要吃饭”,这个时间到哪里给马拉弄吃的呢?医院的便捷通道都关闭了,马拉又要马上吃饭。最快的选择就是医院对面的小超市。大家一路好像走迷宫一样,从病房找到医院出口,到超市给马拉买来食物。看到马拉大口吃着面包,大家都暗暗地欣慰和喜悦。而此时,医院的走廊黝黑,过道的简易床、地上睡满了陪护人员,安排好一切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   你们对他比对自己孩子还好面对着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传染病,连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有些畏惧,但国际教育学院的每一名老师都没有退缩。马拉需要一直输液,必须有一名人员陪护,李宏伟老师主动承担起陪护工作,48小时没有离开马拉身边,给马拉喂饭、喂水,甚至接大小便(马拉做腰穿,6小时不能下床)。连临床的病友都被感动了,说“你们对他比对自己孩子还好”。而此时没有人知道,李宏伟老师的妻子和孩子也因重感冒,一直发烧,需要家人照料。   我很好,我想回家上课在北京地坛医院高超的医疗水平和精心治疗下,在住院第四天,马拉就可以出院了。中石油乍得项目组的领导也来到医院看望了马拉,学校领导和国际教育学院全体师生的心,此时终于可以放下了。还记得,马拉在病床上的那句“我很好,我想回家上课。”短短几个字,是对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全体老师工作最大的肯定。为师一天,无论是课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还是后勤宿舍保障,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都在用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留给这些学生的印象,不仅仅代表着东北石油大学,更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   “2018年国际教育学院的第一批留学生入学了。而我们,是一批平凡的留管干部。当看到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外国面孔,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热情拥抱,用严谨培育,在危机时刻,用生命挽救生命。这一切,无需很多言语,因为我们血液里流淌着一股力量,我们是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筑魂的东油留管干部,任何时刻、任何艰难,我们都不曾放弃。”